土壤監測市場化加速攀升,第三方檢測機構迎紅利
儀器校驗隨著“土十條”的深度落地,我國土壤檢測領域的市場藍海不斷擴容,也為第三方環境監測檢測行業帶來難得的良機。儀器計量當今我國檢測市場已出現了“劣幣驅逐良幣”的現象。雖然國內檢測機構的國際品牌還是相對落后,要迎頭趕上,實現國際化還有不少挑戰,但并非難事。
土壤修復市場社會化加速 第三方檢測機構迎紅利
我國2005年開始開展全國土壤污染普查,2014年公布的《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》指出,實際調查的我國630萬平方公里面積中,土壤點位的污染物超標率為16.1%,其中輕微、輕度、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.2%、2.3%、1.5%和1.1%。隨著環境土壤污染日益受到重視,傳統的國家、省、市、縣級的環境監測站已逐漸不能完全滿足社會對土壤環境檢測的需求,環境保護部和農業部也逐步開放了環境監測檢測領域的準入渠道。這意味著我國市場化的環境監測檢測服務正不斷走向開放和規范,第三方環境監測檢測行業也因此有了大力發展的機會。
近年土壤檢測市場社會化的發展
目前,我國土壤、地下水和空氣環境污染形勢嚴峻,已直接關系到了人民的日常環境衛生和健康,影響民生。國務院于2016年5月31日發布的綱領性文件《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》(簡稱“土十條”)規定了十項工作內容,其中第一項便是“開展土壤污染調查,掌握土壤環境質量狀況”。目前,國內大部分省市級行政區已相繼發布各自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方案,編制相配套的文件,全力付諸行動。
2017年初,環境保護部發布了《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(試行)》,將自7月1日起施行。該《辦法》確定了一套便于環保部門操作和管理的嚴格管理流程,從前期的初步調查到詳細調查,到風險評估,再到修復治理和最后的驗收,而且建立了污染地塊情況收集、狀況追蹤的大數據系統,便于落實分級分類的管理原則以及開展各項工作。